分类
历史活动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昭和东南海地震(12月7日)

昭和东南海地震,是指于当地时间1944年(即昭和19年)12月7日下午1时35分左右(即北京时间正午12时35分)以纪伊半岛东部·熊野滩外海为震中所发的一次巨大地震。

昭和东南海地震,是指于当地时间1944年(即昭和19年)12月7日下午1时35分左右(即北京时间正午12时35分)以纪伊半岛东部·熊野滩外海为震中所发的一次巨大地震。据日本气象厅历史地震数据库,该次地震的震级为日本气象厅地震规模Mj 7.9级、面波震级Ms 8.0、矩震级Mw 8.1,震源深度约40千米,属于偏浅层的海沟型地震。这场地震亦引发了海啸,对东海道地区造成非常大的打击。

根据日本学者的推测,该次地震的震源域由三重县尾鹫市外海延伸至静冈县滨名湖外海,属于南海海槽固有震源域中“东南海”的部份,因而被命名为“东南海地震”。对于东南海部分而言,这次地震距离上一次大地震发生已经过了90年(安政东海地震)。

根据记录,该次地震的摇晃时间至少达到了3分钟,东京的极个别地区更是能感受到超过10分钟的长震动。静冈县御前崎市和三重县中部观测到了相当于今天日本气象厅烈度阶级(下简称“震度”)6的烈震。但由于当时的观测仪器已经破表,所以未能观测到完整的烈度。最近几年,一些日本学者重新评价了这次地震的震度分布,认为静冈县袋井市和爱知县西尾市应该有相当于今天震度7的摇晃。

标题图片为昭和东南海地震的震度分布图。图片由维基用户As6022014制作并上传至维基共享资源,以CC BY-SA 3.0之条款下使用。

根据当时的调查,接近震中的三重县和和歌山县沿岸,在地震发生后10至20分钟后就遭到海啸侵袭,且最大波高普遍都超过了5米,三重县尾鹫市更是录得最高高度为9米的海啸波高。其余地方则是不多于4米。

由于当时仍然处于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日军为了不让美军得知军需工场等的受灾情况,不但没有报导相关的灾情,更对受灾市民下了缄口令,因此受灾地区被迫陷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这场地震总共造成1223人遇难,另有2800余人受伤。建筑的损毁程度亦非常严重,全倒建筑(包括住家及非住家)超过35000栋、半倒则超过60000栋。从受灾的分布来看,无论是建筑损毁还是人命伤亡,皆由爱知县、三重县和静冈县占去绝大部份。

这场地震亦诱发了多场地震,其中包括了47日后于三重县三河湾发生,同样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的1945年三河地震。两年之后,位于此次地震震源域西侧接壤的南海部分也终于承受不住压力滑动,爆发了1946年的昭和南海地震,造成1300余人死亡或失踪。

参考资料: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