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气象

历史上的今天: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2013年)

超强台风海燕是指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28个被命名的风暴,是2013年度全球最强的热带气旋、21世纪至今该区域最强的风暴。

超强台风海燕(英语:Super Typhoon Haiyan,国际编号:1330,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312013,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Yolanda,菲律宾华语译名:约兰达)为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28个被命名的风暴,是2013年度全球最强的热带气旋、21世纪至今该区域最强的风暴,以及该区域史上第二强的热带气旋,并创下登陆时最强风暴的纪录。“海燕”由中国提供,指海燕鸟。从2013年11月8日到9日,超强台风30号(海燕)横渡菲律宾中部,带来的暴风和高潮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海燕的强度突破2010年台风鲇鱼,成为西北太平洋有纪录以来第二强的热带气旋,仅次于1979年台风泰培。日本气象厅评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30千米(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与鲇鱼相同。香港天文台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285千米(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以每小时15千米之差,超过鲇鱼的每小时270千米;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280千米(以2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亦以每小时20千米之差,高于鲇鱼之每小时260千米。上述3项数据均显示海燕的风速仅于泰培之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315千米(以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高于鲇鱼之每小时295千米,更超越泰培之每小时305千米,成为有可靠纪录以来,全球1分钟平均风速最高的热带气旋,但此纪录于2年后被飓风帕特里夏打破。海燕更达到德沃夏克分析法中的“T指数”8之数值,是该指数系统的上限。

11月7日巅峰时期的超强台风海燕登陆前一刻,风眼清晰可见。由NASA, LAADS Web, HDF File processed by Supportstorm – http://ladsweb.nascom.nasa.gov/browse_images/mid.html…,公有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546224

11月4日在南太平洋的特鲁克群岛近海生成的“海燕”,随后急速发展,8日成为中心气压895hPa,最大瞬间风速90m/s的猛烈台风,接近菲律宾中部。由于海燕以巅峰状态登陆菲律宾,海燕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登陆时风速最高的热带气旋。而其猛烈风力及引起的大规模风暴潮则在菲律宾中部造成毁灭性破坏,官方确认逾6300人死亡,菲国莱特省一名警官估计约1万人罹难,而菲律宾红十字会更表示失踪人数多达25000人。风暴过后大半年,灾区罹难人数仍然持续增加。因应海燕在菲律宾造成的灾难性伤亡,“海燕”一名在2014年初的台风委员会会议上被退役,并在2015年的会议上通过由“白鹿”取代;同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把当地名称“约兰达”退役。

由Henry Donati/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CC BY 2.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0786546

11月8日凌晨4时40分,海燕在东萨马省吉万沿海登陆,然后穿越包括萨马岛、莱特岛在内的米沙鄢群岛。海燕在菲律宾东部及中部带来极具破坏性的风力,并引发近乎海啸般的风暴潮,超过每小时200千米的持续风速,以及6米高的巨浪,由于菲律宾基础建设落后,受灾区发生毁灭性的破坏。吉万全市被夷为平地,塔克洛班亦顿成废墟,连作为避风中心的重要设施亦遭风暴潮淹没,大量海水席卷而来,水位急速上涨,多人未及逃生而被浸死;机场、气象中心和一般民房变成大片颓垣败瓦,连减灾委指挥中心亦严重受损,海水不断涌入较低楼层。萨马岛及莱特岛断水断电断粮,交通网络和通讯亦告中断,成为孤岛。而较早前受7.2级地震影响的宿雾省及保和省亦受严重破坏,到处皆满目疮痍。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海燕吹袭后2日之内,罹难人数已达1744人。不过有官员估计,单单在重灾区莱特省独鲁万市,就已经有最少1万人罹难。

超强台风海燕的路径图
由Meow – Created by Meow using WikiProject Tropical cyclones/Tracks. The background image is from NASA. Tracking data is from JTWC,公有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410972

受到海燕的广阔环流和东北季风共同影响,海燕进入南海后,虽仍距离香港和澳门超过900千米,但香港在11月9日傍晚开始普遍刮起偏东强风,高地更受到烈风影响,澳门三条跨海大桥也开始持续吹强风。香港天文台在当晚7时10分发出强烈季风信号。海燕在翌日(11月10日)凌晨4时左右进入距离香港800千米范围,香港境内强风持续超过75小时;但由于海燕路径上对香港威胁有限(朝向北部湾),加上强度逐渐减弱,天文台无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多处地区风势强劲,令境内海岸翻起大浪,有人无视泳滩红旗高挂及救生员警告,坚持游泳,1人被大浪卷走失踪。该名被卷走的青年于11月11日下午4时左右在泳滩的防鲨网外被发现,证实罹难。

随着海燕移入南海,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11月8日上午10时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并于同日下午6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由于预计海南将受暴风影响,国家气象中心在11月9日上午10时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而随着海燕正面吹袭海南,眼壁更直逼乐东县等海南岛西南沿岸,国家气象中心于11月10日下午3时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海燕在中国大陆造成8人罹难,并有多人失踪。

由于海燕的实测强度一直是依赖“德沃夏克分析法”估算,最少2个官方气象部门须于事后发表的最佳路径中,把海燕的强度进一步上调。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于2014年6月12日上调此台风路径及持续风速强度至每秒78米(每小时280千米),以每秒6米之差,高于鲇鱼。香港天文台更需两度向上修订海燕的强度,先在2013年12月28日公布“2013年11月热带气旋概述”,把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上调至每小时275千米;后于2015年2月27日公布《2013年热带气旋年刊》,把海燕的中心风力再向上修订为每小时285千米,以每小时15千米之差,超越台风鲇鱼。不过日本气象厅、台湾中央气象局、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未有对海燕的强度评估作出任何调整;但纵使如此,各个官方部门对海燕的中心风力评定,都显示著海燕是踏入21世纪以来,西北太平洋海域最强的热带气旋。

 

本文综合来源:[[超强台风海燕 (2013年)]]、[[台风海燕对菲律宾和中国大陆之影响]]、Yahoo災害カレンダー、[[平成25年台風第30号]]。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