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震度
震度,就是一场地震在某一个地点下所感受到的震感或者摇晃程度,在台湾地区和日本以外使用汉字的国家或地区则是使用「烈度」这个词语。
如果将地震比喻为发亮的灯泡的话,描述地震强度所使用的「震级/规模(Magnitude)」就像是输入到灯泡的能量,而描述一地震感所使用的「震度/烈度(Intensity)」则是一个人站在某一个位置下所能看到灯泡的亮度。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理解,一场地震大抵上只会有一个震级的数值(※注),但是震度或烈度则会随着地点与震源的距离、所在地的地质条件等有不同的数值。
※注:震级可能因为机构所使用的大数据或计算方式不同而得出不尽相同的结果,但总体上相差不会太大。
台湾地区目前的震度制度
台湾地区最初是沿用日本1936年至1948年时所使用的震度分级,这一版本共分成八个等级,由「震度0级」至「震度6级」,使用最大地动加速度(PGA,单位为gal)作为直接换算。
不过1999年9月21日发生了集集大地震,政府在震后发现「震度6级」的范围太广,不利于快速研判灾害状况以派遣救灾部队,因此气象局当时设400 gal为其上限,并新增「震度7级」,从2000年8月开始使用至今。
新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方法是利用地震波形裡面最大的地动加速度直接换算成震度,意味着即使其加速度只维持了一瞬间,不足以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的损害都能达到获得很高的震度评价,如此情况反而造成一些灾情上的误判,继而浪费了宝贵的救灾力量。
其次是目前的震度5(80 – 250 gal)和震度6(250 – 400 gal)的范围仍然很广,使政府无法在这个范围内研判哪些地方比较严重。这一点,日本在1995年坂神大地震后也曾面对过这个问题,并于1996年对震度阶级实行了改革。
改革点
有见及此,台湾方面在分级方面参考了日本于1996年实施的震度阶级改革,于本年(2019年)决定在「震度5」和「震度6」这两个等级中细分为「震度5弱」「震度5强」「震度6弱」「震度6强」,以解决其范围太广的问题。
另外,从「震度5弱」开始不再以最大地动加速度作为单一标准,转为使用地动速度(PGV)作为主要的标准来判定等级,希望新的制度能更贴近实际的灾情,便于分配救灾力量。
与日本震度阶级的分别
虽然表面上新版本的分级与日本一样,但是在计算出震度的方式则是不同的,日本则是理解到同一个加速度于不同的持续时间下对于建筑的损伤有轻重之分,所以计算震度时是同时利用地震持续时间和加速度这两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