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南海海槽」是一道几乎平行于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岸线、可孕育巨大地震和巨大海啸的海槽,全长超过700公里,东至静冈县骏河湾河口,连接到一条威胁关东的「相模海槽」、西至九州东南近海,连接到另一条全长超过1000公里的「琉球海沟」。
根据研究,这道海槽大约100至200年程度会发生一次震级在M8.0或以上的巨大地震,而且海槽分成三个大型的震源域(东海、东南海、南海),每一次活动涉及的震源域数量或面积不尽相同。大抵上,有分成同时滑动产生一个非常大规模地震的「宝永型」、又或者在短时间内(短则数十小时、长则数年)接连发生的「安政型」。
在本次地震的四年前(1703年),日本才开始从元禄关东地震(Mw 8.2~8.5)中慢慢回復,并且元号由「元禄」改元至「宝永」。
地震概述
关于发震时间,史书记载:「宝永四年丁亥十月四日壬午の未上刻」,显示地震动发生于公元1707年10月28日下午两时前(日本时间,北京时间则为下午一时前)。
另外从不同地方的史书都有记载:「半时ばかり大ゆりありて、暂止る」《万変记》、「未の上刻より大地震 同时ノ中刻に静まる」《今昔大変记》,表现出摇晃持续了半个小时前后才静止。另外,主震后多次不同程度馀震亦有被记载。
关于地震规模,由于地震发生在还未制定出震级系统的时代,因此没有一个达共识的震级能描述这场地震。
从震动、海啸侵袭的的领域反推出这个地震的震源域等同于安政东海地震(1854年)和安政南海地震(1854年)相加起来,因此在较早以前的研究就已经得出这次地震是一次东海.东南海.南海同时(又或者在极短时间内)连动的巨大地震,震级定为M8.6又或者Mw 8.7。(貌似纯粹将安政两个地震的震级能量加起来而已)
而在2003年,宇佐美龙夫曾利用震度分佈反推震级的公式(由村松郁荣于1969年制定),分别利用震度5和震度6的分佈面积计算出震级达到M8.8和M8.9。
但在东日本大震灾(2011年,Mw 9.1)发生后,很多历史大地震都被重新审视,其中最受注目的就是在东日本大震灾之前就已经佔据了日本有纪录史以来最强地震宝座达三百年的这场宝永地震。同年,石川有三从古文书的纪录推定的馀震域面积,以及震度6以上的地域的距离分别算出这次地震规模达到Mw 9.1和Mw 9.3。
而日本内阁府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模型检讨会」则使用了一个相等于Mw 8.87的断层模型。
震害概述
从古文书的记载中,达到相等于震度6所描述的震害的地域从骏河(静冈县)延伸至丰后、日向(大分县和宫崎县),但亦不止是沿岸的地域,内陆如甲斐(山梨县)、信浓(长野县、岐阜县)及至日本海侧的出云(岛根县),当中甚至有相等于震度7的激震域,分佈于高知、静冈、爱知、大坂等府县。而江户、京都虽然亦达到最大震度5程度,但受损程况则相对较轻。
另外,地震亦对全国五十座城郭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则石垣崩坏、重则城橹、城门等破坏。
同时,在不同地方亦因为本次地震发生了山体滑坡、山崩等的严重二次灾害,其中大谷岭安倍川上流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山体崩坏(后称为日本三大崩),产生了推定1亿2000万立方米的砂石,到三河内川形成堰塞湖且维持至明治初期。
与东日本大震灾时的情况一样,因为隐没作用被挤压而逐渐隆起的板块在释放压力后回跳,导致比较接近海槽线的县录得相当幅度的地壳隆起,例如和歌山县串本、静冈县御前崎录得近2米的隆起;远离海槽线的县府则是发生沉降,例如高知县等录得2.5米沉降,乃至在内陆的浓尾平野亦录得20厘米程度的沉降。
海啸灾害
此地震产生的海啸波源域全长达到600公里,比起二十世纪几起震级在M9.0或以上的地震(1952年勘察加地震达600公里、1960年智利地震达800公里、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达700公里)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海啸除了侵袭东至关东房总半岛、西至九州种子岛的各太平洋沿岸,亦深入到西日本濑户内海、丰后水道、甚至大坂湾,甚至《湖州府志》于康熙四十六年10月4日(即1707年10月28日)的记事中亦提及过「河水暴张。地震。」
距离震源相较远一点的伊豆半岛下田大约受5至7米的海啸侵袭、德岛县5至9米;距离震源近的地域则是毁灭性的,例如纪伊半岛最大达到17米、高知土佐达到26米;当时的大坂亦有3至4米的海啸高。
人命.财产损失
地震及海啸单是在大坂就已经造成21000人死亡(统计资料出自古文书「朝林」),但报告到幕府的数字则只有5000多人,实际数字落在哪一边可能较难判别。
被海啸冲走的建筑有18000多间、震溃的建筑59000间、半溃或破损等43000间,被冲走的船隻3900、农田损坏更达14万石(一石定义为一个成年人一年消耗的米量,现在相当于150公斤的米)。
富士喷发
在地震发生的16小时后,富士山附近的富士宫附近发生了M7.0的大地震,震源附近的地方可能达到震度7程度的激烈摇晃。此后,富士山周边持续发生馀震,到公元1707年12月3日开始产生鸣动,直到同年12月16日富士山的斜面终于承受不住压力,在宝永地震的49日后发生爆发式大喷发。
这喷发活动持嫌到同年12月31日才终结,一共喷出7亿立方米的物质,在火山喷发指数中达到第五级(VEI 5),与九世纪前半的「延厝大喷发(公元800~802年)」、九世纪后半的「贞观大喷发(公元864~866年)」并列富士山有纪录史的三大喷发。此后,富士山沉睡之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