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介绍
日本关东南部(泛指东京都、千叶县、神奈川县、埼玉县、茨城县、群马县,下称南关东)在板块构造非常複杂,最接近地表的是北美板块,然后菲律宾板块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隐没到北美板块之下,两者交接在相模湾的地方形成长250公里的相模海槽(*延伸阅读1);接着太平洋板块则以每年5至8厘米的速度分别隐没到菲律宾板块和北美板块之下,两者交接的地方成为日本海沟。
另外,关东南部一都五县的地表下亦有多条活断层,因此这个人口密集的首都圈地震活动非常频繁。
*延伸阅读一: 另外,在相模海槽的西侧尽头,菲律宾板块则是以每年6厘米的速度隐没到欧亚板块,在交接处形成了长700公里的南海海槽。
十八年前被敲响的警钟
地震学家今村明恒在「震灾予防调查会」中透过历史地震的纪录导出「南关东直下地震」的发生周期,于1905年投稿杂誌提出预警「东京五十年内可能发生大地震」,并分享有关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此稿文不但引起社会哗然,更招来上司,同样是地震学家的大森房吉勐烈的评击和中伤。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十八年之后,这个预警却成为残酷的现实。
燥动不安的关东
1915年11月,东京发生18次有感地震,虽然之后就回归沉静,但是其中的压力并没有丝毫减退。当时今村明恆和大森房吉正因为「关东大地震」(前述)发生论争。
1921年,茨城县南部发生M7.0的大地震;1922年,浦贺水道(三浦半岛和房总半岛之间的海峡)发生M6.8的地震,地震死伤者25人;震前两、三个月(1923年5月至6月)间茨城县东方发生群发地震200~300回。蠢蠢欲动的南关东似乎偷偷地说着压力的积累已达界限。
根据当时留下来的天气图,一个颱风于1923年8月31日登陆九州西部,其后继续走东北或东北东向进入日本海,为南关东地区带来强风。
命运之时刻
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正值是准备午饭的时间。地表下积累的压力终于抵受不住开始滑动,但当时地震观测并不先进,震中和震源深度亦未有定论,甚至从不同学者的震感体验中得出本次地震多于一个震中,但可基本分为相模湾、神奈川县西部或山梨县东部三种学说;震源深度皆推定在25公里以下。
震源域方面,根据金森博雄的断层研究,震源域北至现在的川崎市、南至馆山市,向东延伸至房总半岛的一个长130公里、阔70公里的面积,平均滑动量2.1米,从这样的参数可计算出地震的规模为Mw 7.9;其他的学者则得出Mw 8.0~8.2。
中央防灾会议的「首都直下地震震源模型检讨会」提供的震源模型为Mw 8.2,并认为这个模型能够重现当时的地壳变动现象和海啸。美国地质调查所对本次地震震中定位为神奈川县西部,地震规模为M 8.1,震源深度15公里。
本次巨大地震在东京、千叶、琦玉、神奈川、山梨录得震度6(当时最高震度为6);栃木、静冈、长野、京都录得震度5;最远至四国地方、中国地方(指日本西部的地区)、北海道也能录得震度1。后来学者从受灾状况重新审视,认为小田原市、相模湾的沿岸、房总半岛南部、东京湾达到目前标准的震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