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活动

历史上的今天: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3月11日)教训

东日本大震灾,是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时间14时46分18秒的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所引发的震灾及其二次灾害。该地震矩震级达到Mw 9.1,是日本观测史上最强的一次地震,亦是全球观测史上第三强的地震。地震引发了毁灭性的海啸侵袭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造成超过2万人死亡或失踪。后来更发生非常严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炉芯融毁事件,令灾情和復兴雪上加霜。

本章节主要讲述地震导致的损失,以及从地震中学到教训。

人命损失

根据日本警察厅于2018年3月10日提供的资料,此次震灾的死亡及失踪人数达到18434人,是战后首次有超过万人死亡的自然灾害;以明治时代(1868年)开始算的话亦排行第三,仅次于明治三陆地震(1896年)。

今次的死亡人数主要集中在受海啸冲击最严重的东北三县—岩手、宫城、福岛,分别佔了约5800人、约11000人和1800馀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与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主因是火灾)和1995年发生的坂神淡路大震灾(主因是压死)均不同,佔了九成的死因是海啸溺死,压死和火灾为原因的死者只佔了百分之五多一点;死者的年龄层有接近一半是已经70岁或以上的年长者;

另外,因为避难所的卫生状况或者天气等,于避难后死亡(即所谓的「震灾关连死亡」)的案例亦非常多,根据日本復兴厅于2017年9末的资料,一共有额外3647人不幸死亡,且同样是集中在年长者。值得一看的是福岛县的震灾关连死亡数字有2200馀人,比震灾直接死亡的数字要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因此而死的有约1400人。

建筑损毁及经济损失

日本警察厅于2018年3月10日对外发佈的资料显示,建筑全坏12万1776户、半坏28万923户、全或半烧毁297户、床上浸水(即浸水高度超过半米)1628户、床下浸水(即浸水高度未满半米)10076户、一部份破损达到72万6574户之多。这些建筑损伤亦同样集中在重灾区岩手、宫城、福岛三县,其中在全坏、半坏建筑的数量佔了超过九成

这次地震虽然并非发生于旅游旺区的都市圈,但地震规模之大,以及因为地震海啸而衍生的次生灾害使很多基建损毁一度无法正常使用。不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额外损失计算在内,日本政府评估这次震灾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6至25兆(兆即万亿)日圆;而世界银行的估计则约19兆日圆。不但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亦是全世界中造成最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

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后续处理费用,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表示,十年内需要再额外花费20兆日圆。而且作为核电替代品,日本每年亦要向国外购买大量的石油或液化天然气等。

重新审视地震的长期评价

以往政府对于东北地区海沟型地震的灾害预想都并没有考虑到複数震源域连动的情况,以今次震灾为契机,日本政府和地震调查委员会对海沟型地震进行重新审视,希望将「预想外」的机率减至最低。这包括切迫性比较高的南海海槽,最坏的构想亦由震前的M8.6~8.7程度一口气提升至M9.1,这令以往县政府、地方政府一直执行的避难方针,特别是对海啸,亦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变更。

另外,某些历史海沟型地震的规模亦被重新审视,文献纪载中地震震感、海啸高度、浸水面积特别高的一些地震,例如白凤地震(684年)、贞观地震(869年)、庆长三陆地震(1611年)、宝永地震(1707年)都被认为震级可能达到M 9.0或以上。

海啸警报的改善

超巨大地震的发生由于涉及长达几分钟的断层破坏,以容易在M 8.0程度饱和的气象厅震级进行第一波海啸高度估算容易产生低估的情况,进而影响居民的避难率。气象厅对海啸警报执行了两项重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当地震震级初步判定超过M8.0的时候,并不会使用预想高度进行警告,而是使用「巨大」、「」这两个较概括的形容,以催促沿岸居民儘快避难;当得出较精准震级的时候,才会提供预想高度。

另外,预想高度的阶级比以往减少至五个级别,分别是「1米(海啸注意报)」、「3米(海啸警报)」、「5米(大海啸警报)」、「10米(大海啸警报)」和「10米以上(大海啸警报)」。每一级的预想高度皆使用范围中最大值,例如:当预测海啸高度在1米至3米之间,则会发出3米的警报。

同时,实际观测海啸波高的时候,当观测到比较微弱的波高时,会根据该地区的警报状况,避免提供其实际数字以防止居民降低戒心而延迟避难。例如,当地区正发佈「大海啸警报」时,监测到未满1米的海啸皆会表示「观测中」;发佈「海啸警报」时,则是将未满0.2米的海啸观测值表示为「观测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