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活动

历史上的今天:1995年阪神淡路大震灾(1月17日)(下)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兵库县南部地震为日本近畿地方的大都市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在震灾之后,政府和组织亦积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防灾的方向,这一篇旨在概述他们在这次教训中得出什麽样的解决方法。

下部.防災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兵库县南部地震为日本近畿地方的大都市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在震灾之后,政府和组织亦积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防灾的方向,这一篇旨在概述他们在这次教训中得出什麽样的解决方法。

气象厅检讨震度系统和发佈方式

震灾后,气象厅对震度的制度实行了四项非常重要的改进。

震度7的速报化

以往只有震度6或以下是透过计算计测震度后进行即时发佈的,震度7需要透过现场验证,确定灾区的倒塌房屋比有超过三成才能确定,这对于政府向极震区的救援决策造成一定的延误。这次震灾之后,气象厅将震度7的确认方法改成从计测震度定强,只要震度计提供的计测震度达6.5即为震度7

在上述提及过「2004年新潟中越地震」虽然是首例以震度计观测的震度7,但实际上亦因为停电没法在当天发佈;首次真正达到速报化的震度7是「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

将震度5、震度6细分

这次地震达到震度5~6的范围相当广,但当中严重程度却有颇为明颢的差异,令到救灾活动难以分配得宜。因此日本气象厅在1996年修订了震度阶级,由原来的震度5和6细分为震度5弱、5强、6弱、6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大量增加震度观测点

震灾时因为观测点不多,导致一些县府的震度被低估。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大坂府唯一的观测点——大坂管区气象台,因为设置震度计的地底比较坚硬,当时发佈大坂的震度只有4,但后期进行现场调查却发现大坂府的震度甚至达到6,比起当初发佈相差两级(当时的震度未有强弱之分)。

震后,政府及团体在日本全国大幅增加震度计,目前设置的总量达4200个,其中气象厅约600个、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约800个、地方公共团体佔了2800个,除了比以前更能代表都道府县的最大震度,而对地震早期预警的准确度有帮助。

改变了发佈地震情报的方法

震后两个月,日本气象厅于3月1日改编成五段阶的情报发佈方式,大致是先简略、后详细,且海啸情报优先于地震情报的大方向

每次地震后,气象厅会先发佈「地震速报」率先发佈震度3以上的地域名;然后是「海啸予报」提供海啸可能到达的地域和高度;再来是「海啸情报」提供海啸到达的时间、观测的时间和高度;最后则分别是概述震源、震级和录得震度3以上地域的「地震情报」,以及详述震度1以上市町村地点的「各地震度情报」。

 

建筑的耐震补强

震灾时的统计资料显示,倒塌的房屋有不少是1981年推出新建筑基准法以前建造的房屋,新基准法以后建造的房屋的损伤则较少,足以证明其基准法有效抗震保护居民的生命。震灾之后,政府亦多次修订建筑基准法,进一步详细要求建造商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其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樑柱位置、承重及施工中钢筋、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同时,政府亦汲取这震灾带来的教训,对大厦、高架道路或铁路的桥脚进行耐震的补强。

另外,以前并没有实际的方法测试建筑的耐震性。但震灾之后,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于兵库县三木市建设了一所实验场,可以对最多6层的钢筋溷凝土建物进行实际的震动测试以验证其耐震性。同时,用作耐震模拟的数据亦是使用了兵库县神户海洋气象台于震灾当时录得的波形(当时录得计测震度6.4程度,即震度6强上限值)。

 

消防、救援、医疗队

以这次震灾为契机,消防队和救援队增加了可以于全国共通使用的无线频道,东京消防厅和横滨消防局分别创设了消防救助机动部队和特别高度救助部队(当时的名称是救助机动中队),并与紧急消防援助队和广域紧急援助队连繫。

医疗方面,厚生劳働省则在2005年4月创立了灾害派遣医疗队,当发生地方政府无法应对的大规模灾害或者事故的时候,则能应其要求紧急派遣医疗团队至地方。虽然创立时只有约300人,但在2014年的时点已经是一个拥有9000人的超大型团队,并且已经进行了不下十次的出动,其中包括多次严重的震灾(如2004和2007年的新潟地震、2008年岩手.宫城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震灾等)。

 

参考资料: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