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是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当地时间晚上7时6分53秒的强烈地震。该次地震震中位于甘肃省海原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安州、六盘山地区至乾盐池湖一带,深度15~17千米。根据学者们评估,该次地震的矩震级为8.3或8.5;其地震烈度在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与中国地震烈度表均达到其表中最高的Ⅻ(12)度,是中国有地震记载中录得最高烈度的地震之一。
地震概述
引致地震的是海原活动断裂带,其断裂带处于欧亚板块内部、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是一条左旋走滑断裂,由11条次级剪切断层断习组成,呈现垂直位行较大、水平位移较小的格局。这亦是该地区规模最大、活动最强烈的一条断裂带。
于1920年12月16日晚上7时6分53秒,一场矩震级Mw 8.3或8.5的地震于海原县地下15~17千米发生,震源二百公里范围,其中包括海原县、固原县、隆德县、西吉县、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邻近的陝西省的咸阳、西安等、新疆等地出现房屋倒塌,范围达170万平方公里。中国全国包括北京、上海、太原、重庆、广州、汕头等等城市亦有不同程度破坏,全国约四分一面积的人感受到震动。全世界的九十六个地震监测台站录得这次地震,地震波绕地球两圈。
震害及灾害处理
因为该次地震的地震深度相当浅,不同的机构均认为不多于20千米,最大地震烈度评定为第Ⅻ(12)度。地震造成了山崩及地裂、滑坡现象、堰塞湖、还形成各式各样的断层和地形改变。当地居民住在黄土上,多以窑洞为居,由于黄土容易崩塌,所以灾后海源各个村庄在地震后面目全非。
当时甘肃省通讯网络落后,只有简陋的电话线网络,难与外界接触。北洋政府并没有积极救灾及防治,国内政局动盪,中央政府内部贪污腐败,造成很多救灾灾款未能直接抵达灾民及省政府手上。如此的救灾失误导致了非常多的伤亡;同时,当地居民生活在海拔4000~6000英尺(即1200~1800米),有部份震灾倖存者后来死于严寒天气。
遇难数字于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估算,由234117至273400人不等,据官方统计甘肃省内有234117人死亡,其中震央海原占了7万余人,是继1556年嘉靖大地震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中国有记录至今第三致命的地震。
地质公园
2006年,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内部提出建立海原博物馆的构想。一年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海源县地震地质公园」,公园主要以地震遗迹为主要景观,并申报国家级景点。海原地震的遗迹「在山走动的地方」为一直积极发展旅游的海原再添一景。